筑牢金融数据安全防线

金融数据安全治理再迎重磅文件。近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等6部门联合印发《促进和规范金融业数据跨境流动合规指南》,重点围绕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出境问题,清晰完整说明金融业数据跨境流动规则。这也是继去年12月底《银行保险机构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印发后,出台的又一份与金融数据安全相关的重要文件。

当前,金融数据安全防线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金融数据蕴含巨大的商业价值,已成为金融机构的核心资产。正是由于其惊人的变现价值,因此成为黑客眼中的“香饽饽”。北京金融信息化研究所日前发布的《金融业数据安全发展与实践报告(2024)》显示,传统网络攻击形势依然严峻,以窃取数据为目的的网络攻击规模与频次持续扩大。

从全球范围来看,金融数据安全事件呈高发态势,大量用户隐私受到威胁,经济损失惨重。从我国金融机构的情况来看,攻防态势也不容乐观。近年来,黑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攻击精准化,使得金融机构的防御成本呈几何级数增长,与此同时,金融机构的技术安全团队普遍面临人才短缺、预算不足的窘境,难以构筑有效的防御体系。

金融机构频频遭到黑客攻击,暴露出金融机构安全防护体系存在的短板。

首先是技术架构薄弱。当前许多金融机构的核心系统仍基于传统架构,安全防护机制相对薄弱,在快速迭代过程中,新旧系统的兼容性问题可能导致大量的安全漏洞。

其次是管理机制滞后。不少金融机构安全体系建设未能跟上业务创新步伐,部分金融机构过度授权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对第三方合作公司的安全管理不足,外包服务商成为数据泄露的风险敞口;一些员工缺乏安全培训,数据安全意识薄弱,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要尽快补齐金融数据安全管理上存在的短板,守护金融数据安全。现实中,这绝非单一维度的工作,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管齐下。一方面要尽快完善各项文件和配套管理制度,加强顶层设计,将数据安全纳入机构管理要求,明确各方责任;另一方面需要从全社会数据治理的角度,构建全生命周期的数据安全防护体系,严格把关从金融数据采集到销毁的各个环节。金融管理部门要持续提高监管能力,全面加强技术监测,提升整体安全防护能力,注重行业人才培养,打造专业的金融数据安全治理团队。金融机构、监管部门、行业协会等要加强跨界合作和创新应对,共同应对金融数据安全挑战。

在这个过程中还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既要“放得开”又要“管得住”,不断探索实践,持续完善治理体系和方法。只有筑牢金融数据的安全防线,才能为金融行业的稳健发展保驾护航,让金融数据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切实保障好每一位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陆 敏)

相关文章

  • 科技赋能 解锁农业生产“新密码”

    冀时客户端报道 用算法代替人工,让数据成为新肥料。我省大力推广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助力"汗水农业"向"智慧农业"加速转变。本台记者 刘心悦:从一粒种,到一株苗,再到一颗果,如何保证蔬菜生产过程中光照、温度、湿度均适宜生长?这家衡水饶阳智慧工厂给出的答案就是:科技。河北致信种苗

    2025-04-21 10:00:00
    0
  • 多行业用电数据“电力满格” 喜人数据中澎湃着经济活力

    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4月18日,国家能源局发布3月份全社会用电量等数据。3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4.8%,用电量增速比1—2月回升。其中,人工智能、电动汽车充换电等领域的电力消费保持较快增长。3月份,全社会用电量828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8%。从分产业用电看,第一产业用电量106亿千瓦

    2025-04-19 14:37:00
    0
  • 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丨活水浇灌 润泽发展——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观察

    新华社北京4月18日电新华社记者姚均芳、魏一骏、邹明仲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支持。近年来,更多金融要素资源投入民营企业,适应民营企业融资需求特点的组织架构和产品服务逐步健全,股、债、贷融资渠道进一步畅通,为润泽民营企业、激发成长动能带来更多金融助力。多方发力,民企融资现暖意走在大连长兴岛

    2025-04-19 07:31:00
    0
  • 以机器学习技术促进科研合作可持续发展 黄心依

    科研合作是推动知识进步、技术创新的关键力量,而科研合作的可持续性能够确保合作关系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使研究项目长期持续推进,有助于促进知识积累和传承,培养高素质科研人才,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机器学习是一门涉及概率论、统计学、凸分析、算法复杂度理论等多领域学科的交叉学

    2025-04-18 04:54:00
    0
  • 给人工智能装上伦理“导航仪”

    编者按人工智能正深刻改变世界。但它如一把“双刃剑”,既带来巨大机遇,也引发诸多挑战——在医疗、教育、交通等领域,人工智能提升了效率,改善了生活质量;然而,它也可能冲击就业、侵犯隐私、引发算法偏见等。如何握好这把“双刃剑”,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推动人类进步的力量。当下的选择决定未来的走向。本期我们邀请两

    2025-04-17 04:19:0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