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一位35岁的程序员吴先生(化姓)因长期熬夜导致脑干出血5毫升,昏迷了15天。此事引发广泛关注。

吴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己从事的工作月薪3万,每天早上7点起,到凌晨一两点才睡。
35岁程序员长期熬夜致脑干出血
公开报道称,吴先生是一位有8年工作经验的程序员。4月23日晚,吴先生发长文讲述发病经过以及现状。
他表示,自己在ICU一共待了28天,后来又去康复医院待了70多天。回家后,自己一直在康复和锻炼,现在已经恢复约70%,“可能没有办法完全康复”。
生病前,吴先生在一家创业型公司上班,当面临裁员时,精神压力比较大。生病后,治疗共花费约50万元,现在基本上没了收入,“家庭经济压力也比较大,女儿还小,我在设法考虑回归社会挣钱”。
从瘫痪在床,到会走、走好路,吴先生用了四个月的时间。
吴先生最新发布的视频称,“身体情况基本上能像生病前的状态。每天坚持做运动,自己变得比以前更自信了。大家如果觉得累了,歇一歇”。
睡得晚和睡得少分别有什么危害?
吴先生在“鬼门关”走的这一趟,刺痛了无数“拿命搏”的打工人。
如果把人体比作充电池,睡得晚如同耗电到只剩一格才充电,还可能会过度充电;睡得少则像每次只充一点电。
无论是睡得少还是睡得晚,对身体都有不可逆的伤害。

睡得少
美国波士顿大学发表的一项研究称,睡眠在清理大脑有毒代谢物β-淀粉样蛋白过程中有关键作用,缺乏睡眠会导致大脑中这种蛋白堆积,增加阿尔兹海默病的发病风险。
美国梅奥医学中心研究人员发表的一篇论文称,睡眠不足会增加热量摄入,而热量消耗几乎没变化,显著增加了内脏脂肪的堆积。
《英国医学杂志》发表过的一项研究指出,睡眠不足会造成免疫力下降以及代谢的改变,增加慢性病风险。
睡得晚
如果晚睡晚起,保证睡眠时间是不是对健康没有伤害?并不是。
晚睡不仅导致白天困倦、易疲乏等问题,还会使人长期处于应激状态,表现为急躁、紧张、焦虑,甚至因晚睡引发生物钟紊乱、睡眠质量差或失眠。
这些问题可能进一步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身体代谢紊乱,增加代谢性疾病、精神疾病(抑郁症、焦虑症和酗酒等)、癌症等的发病风险。
即便能保证充足睡眠时间,晚睡对身体的伤害依然很大。美国西北大学和英国萨里大学的研究人员曾做过一项涉及43万人的大型研究发现:晚睡者患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神经系统疾病等病症的风险要高于早睡者;在6.5年的随访期内,晚睡者的早逝风险比早睡者高10%。
最佳入睡时间有具体时段
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团队发表的一项研究证实,即使在自主神经完全阻断的情况下,心率也会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发生变化。这意味着,该睡不睡或者睡眠不足,就是和正常的心脏功能“对着干”。

《欧洲心脏杂志》(European Heart Journal-Digital Health)曾发表过一项研究,研究者调查了英国生物库在2006年至2010年间招募的88026名参与者,在平均5.7年的随访期间,有3172名参与者患上了心血管疾病。
调整了年龄、性别、睡眠时间、睡眠不规律(定义为不同的睡觉和起床时间)、自我报告的时间类型、吸烟状况、身体质量指数、糖尿病、血压等混杂因素后,研究人员发现,睡眠开始时间在午夜或更晚的人发病率最高;而睡眠时间在22点至22点59分的人发病率最低。

与22点至22点59分入睡的人相比,半夜或更晚入睡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要高出25%;23点至23点59分入睡的人风险高出12%;22点前入睡的风险高出24%。
如何获得对睡眠的“掌控感”?
晚睡的原因五花八门,有的人是“主动熬夜”,有的人是“被迫失眠”。建议大家积极调整作息,而不是熬夜补觉,失眠硬扛。
充分考虑后果
熬夜前先想清楚,玩手机、追剧、聊天等是否值得你付出变丑、早衰、生病的代价。
将“自由活动时间”前置
很多人熬夜,是想为自己争取一点“私人时间”。
其实,我们可以把这段时间提前到白天,比如下班后到附近的公园发发呆、饭后拿出20分钟放空大脑等。
制定“睡前仪式感”
让睡觉变成一种享受,而不是一项任务,可以试着给睡觉增添一份仪式感。
比如,睡前1小时放下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换上舒适的睡衣,泡泡脚,让身体放松下来。然后,闭上眼睛,张开耳朵,用优雅的声音伴随入眠。
试着“倒空思绪”
如果你总是因为“想太多”而难以入睡,可以设置一个时限,允许自己今晚用10分钟思考这件事,时间一到就不再纠结。
你也可以在睡前把担忧记录下来,写下来的过程有助帮你厘清思路、获得掌控感;白天提高工作效率,下班后尽量减少脑力劳动。
培养见床就困的条件反射
告诉自己,床只用来睡觉,不在床上做与睡眠无关的事,如看手机、看书。可以先在沙发、客厅等区域活动,等真觉得累了再上床睡觉。
若躺了30分钟还是睡不着,可以离开床做一些有助放松的事情,等困了再躺回床上。通过反复训练,培养床和睡眠之间的条件反射。
睡眠尽量规律
成年人推荐的睡眠时长为7~8小时,6小时是底线,上限不超过9小时。入睡/起床的时间尽可能规律,哪怕是周末,也不宜太晚起床。
好好睡觉是善待自己的开始。调整作息后你会发现,不仅精力和体力有所改善,更不容易生病,还有助于赢得对生活的掌控感。
本文综合 新闻晨报 生命时报 新华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