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甘肃网4月17日讯(通讯员 杜宁生 吕文生 豆盼盼 张雯)春日的豆坝镇,山花初绽,新芽吐绿。康县豆坝镇首批360余头高原牦牛正式“安家”,标志着这座传统农业乡镇首次开启牦牛养殖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以前养牛怕生病、怕卖不掉,现在合作社兜底,在政策的支持下,我和哥哥两人合作养了50头牦牛,一头牦牛还能补助1500元。”捷垭村牦牛养殖户王永刘算起账来满脸喜色。
豆坝镇地势起伏较大,西高东低,平均海拔1300米以上,气候冷凉,草场资源丰富。镇政府因地制宜,联合农业专家多次调研论证,引进耐寒性强、经济价值高的牦牛作为特色产业突破口。通过“政府补贴+合作社运营+农户”的联农带农模式,采取托管代养、订单养殖、技术帮扶等方式,不仅能盘活闲置草场,还能带动农户增收。
捷垭村村支部副书记刘治金说:“今年在产业奖补政策的支持下,结合豆坝镇高寒气候的特点,捷垭村发展牦牛产业200余头,带动农户9户,其中三类户3户,每头牦牛奖补1500元,三类户奖补3000元,预计每户可增收3万元以上。”
与此同时,在豆坝镇的小鸡孵化园内,暖黄色的灯光均匀地洒在一个个育雏箱上,轻柔的暖风持续输送,为小鸡仔们营造着温暖舒适的成长环境。工人正忙着给小鸡仔配料、投食、打疫苗,每一个细致入微的照料环节,都承载着工人们对小鸡茁壮成长的殷切期盼。

“我在这儿工作两年了。每天的活儿主要是打扫卫生、拌饲料,再给小鸡打疫苗,每个月能拿到5000元工资,算下来可比去外面打工划算太多了。”工人孙庆勇一边手脚麻利地忙碌着,一边介绍。“目前,孵化园有20000只小鸡,一只卖13元。这些小鸡主要销往周边乡镇和临近的文县、西和、武都等地,市场需求挺大的,销路不愁。”
周边养鸡的农户充分利用闲置房舍等资源来养殖黑鹞鸡,不仅能够节约饲料成本,而且场地较为宽敞,增加了鸡的活动空间。这些黑鹞鸡不仅体型秀美、觅食力强、产蛋量高,而且肉质细腻鲜嫩,味道十分鲜美。

捷垭村养殖能人大户罗德怀说:“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发展生态散养鸡,目前养鸡达10000只,全年计划预计养殖25000只,带动农户5户,户均增收五万元以上。”
罗德怀的成功实践正是豆坝镇特色养殖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这种将传统养殖智慧与现代管理模式相结合的发展路径正在全镇有序铺开。通过建立“能人带农户、大户带小户”的帮扶机制,不仅让致富带头人有了施展舞台,更让普通农户找到了增收门路。
“豆坝镇立足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利用“党建引领+村集体+能人大户+农户”的模式,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引导群众巧妙利用房前屋后空地、闲置附属用房等进行散养与圈养,同时依托周边广袤山林开展林下养殖,让鸡群和牛群在自然环境中自由生长,形成了极具特色的生态养殖模式。”豆坝镇农业农村何龙新主任介绍。
产业兴,则乡村振兴的底色更浓。康县豆坝镇日益发展壮大的的养殖产业,正成为推动乡村发展与振兴的强劲引擎,助力广大村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