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莱阳白龙河畔,万亩出口蔬菜基地内,连片的蔬菜郁郁葱葱。一片菠菜田里,40多名工人正有条不紊地割菜、装筐。
然而,这场面壮观的收获景象,实则暗藏着一个不争的事实:与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高度机械化的生产作业相比,蔬菜全程机械化率低,特别是收获环节,仍需要大量人力劳动。

正在演示的气吸式叶菜播种机。
蔬菜机械化难在哪里?未来又该如何发力?
记者从21日在莱阳召开的露地蔬菜全程机械化绿色生产与加工观摩研讨会上寻找答案。
蔬菜全程机械化率低
21日上午,莱阳市伊豪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菠菜田里,一台蔬菜收获机缓缓前行,前端的上下两层割刀快速往复,瞬间切断一排菠菜,经输送带传入车后的塑料筐内,完成了白龙河畔的首次机械化采收。
精量电动播种机、新能源蔬菜无人作业平台、悬挂式起垄机……在观摩现场,一台台先进的蔬菜机械设备展示了近几年蔬菜机械化的发展趋势。
“当前,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率在85%—95%,相比之下,蔬菜的全程机械化率仅有40%左右。”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机械化研究室主任、沈阳农业大学教授孙周平说。
也就是说,在一些与农艺关联度高的生产环节,如间苗、收获等,仍然面临着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
蔬菜综合机械化率不高,会有怎样的影响?
“用工贵已经成为蔬菜生产的最大瓶颈。”莱阳市伊豪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凯以菠菜为例说,采收1亩菠菜需要3个人干一整天,人工成本约为450元。仅此一项,就占了总成本的1/6。
在蔬菜种植面积约10万亩、拥有蔬菜出口加工企业380多家、年出口成品20多万吨的莱阳,破解用工难、用工贵的问题已迫在眉睫。
“机械化率低已经成为莱阳蔬菜产业发展的痛点。我们了解到,本地蔬菜用工的平均年龄在65—70岁。再过5年,谁来种菜?”莱阳市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华则科说,当地已经有蔬菜出口基地因用工难、用工贵而转型。
其实,放眼全国,这也是蔬菜行业面临的普遍问题。孙周平说,从全国调研的数据可以看出,目前国内蔬菜的人工成本能占到总成本的一半左右,有的地区甚至占到70%。
因此,面对未来农村人口短缺的巨大压力,必须从长远谋划蔬菜机械化发展。
蔬菜种类多、农机农艺不匹配
蔬菜机械化的难点、堵点究竟在哪里?
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烟台综合试验站站长、烟台市农科院蔬菜花卉所所长李涛说,仅叶菜就可分为绿叶菜、根茎类和结球类三类,包括常见的菠菜、菘菜、茼蒿等,总数有100多种。
“不同品类的蔬菜习性也不同,哪怕是同一种蔬菜,很多情况下也要进一步细分。所以,需要针对某个蔬菜品种研发单独的机械设备,一方面导致兼容性和普适性较差,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研发和推广的难度。”李涛说。
比如,莱阳出口蔬菜基地种植的菠菜高达半米,导致在南方运行良好的收获设备抵达莱阳后出现“水土不服”。
前后工序不匹配,农机、农艺不配套,也是蔬菜难以实现机械化生产的重要原因。
“虽然我们的设备是按照宽幅1.2米的行业推荐标准生产的,但各地种植标准不一,有的1.4米,有的1.8米,还有的2米多,导致农机、农艺分离。”南通省力机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吴亦鹏表示。
各厂家的设备尺寸也不匹配。吴亦鹏举例说,在传统种植模式下,各厂家只要负责自己的环节就行,导致旋耕机、起垄机、播种机和收获机因尺寸不一而无法匹配。
各地的栽培模式也不统一。比如,南方降水多,蔬菜多为垄上栽培;而北方降水少,多为垄间栽培,造成了设备不兼容。
“蔬菜种类多、种植模式杂、耕地及设施不规整等普遍问题,导致蔬菜机械装备研发及配套无所适从,示范推广也困难重重。”李涛说。
种植标准化、规模化
“先有标准化,才有机械化。”孙周平认为,蔬菜机械化的基础是种植标准化,也是目前必须加快解决的课题。
这也意味着,蔬菜生产从前端的旋耕、起垄、田间管理到后期的收获、运输等各个环节要相互匹配,这样才能实现全程、高效、完整的体系。
同时,他认为,要想实现机械化,还要解决规模化:“有了规模才能实现机械化。为什么现在园区、合作社和企业机械设备用得比较多,农户用得相对少?就是因为一家一户的农户就一两亩地,很难实现蔬菜机械化生产。”
对种植户来说,标准化就是大方向。
“以前收获全靠人工,未来就靠机械化。”杨凯表示,在合作社未来的生产中,将采用与机械化相适应的标准化生产方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有了收获机具,配套的种子也要跟得上。
“就种子而言,现在真正能够机械化收获的品种不多,所以从育种的角度来看,我们还要加快选育适宜机械化收获的品种。”烟台市农科院蔬菜花卉所副所长曹守军表示。
作为本次观摩研讨会主办方之一的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始终以推动我国蔬菜产业优质、绿色、高效生产为目标,紧密连接技术与产业,从产前规划到产后加工及市场服务等各个环节层层布局,不断推动蔬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作为烟台综合试验站,我们承担的任务就是整合全国的优势力量,在烟台建设一个样板基地。如果试验成功,我们会通过体系向全国进行示范推广,让‘烟台标准’走向全省、全国。”李涛说。
YMG全媒体记者 苗春雷
责任编辑:杨云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