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在位于中海生活汇的阅客书筑内,王十月《不舍昼夜》读者见面会汇集了近百名书迷。“书中主人公王端午是千万打工人的缩影,在面临人生中转折的选择时,他的上进、反省以及至死不灭的羞愧与悔恨,都是人性中最为珍贵的品质。小说主要是要传递一种观念:人的归路是一捧黄土,但中间布了n种选择,要积极地去对待人生中的各种选择。”王十月说。
长篇小说《不舍昼夜》以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场景、编织情节、塑造人物、表达思想,在充溢其中的挣扎、反抗与荒诞之外,展现普通人生活之中追光的希望与隐秘而闪耀的爱。王十月为当代文学的文学景观贡献了一个新鲜的形象:“不彻底的人”,或可与屠格涅夫的“多余人”、加缪的“局外人”互相参照。

见面会现场
作为一部致敬加缪《西西弗神话》的作品,读者在《不舍昼夜》中感受充溢其中的挣扎、反抗与荒诞之外,仍然能感受到主人公王端午那颗火热的心,他的上进、反省以及至死不灭的羞愧与悔恨,都是人性中最为珍贵的品质。
《不舍昼夜》是王十月积蕴15年的重磅力作,他坚持现实主义的手法,但再次融入了现代主义的因素,并以此来构建场景、编织情节、塑造人物、表达思想,使得《不舍昼夜》这部作品呈现出足够的可读性与丰富的可阐释性。小说以“70后”主人公王端午的人生轨迹为主线,详尽描绘了从20世纪70年代至2023年近半个世纪里个体生命的成长历程,以小见大,见微知著,透视社会的演变,折射时代的更迭。
在小说中,主人公王端午的成长与他的阅读史密切相关,在每一个重要的人生转折点上,他用以反省的思想资源也来源于他读过的那些书。在王端午提到的几十部书籍中,非常重要的是《卡门》《卡夫卡传》《西西弗神话》《存在与虚无》《荒原狼》这几部,而其中最为关键的则是《西西弗神话》,这是王端午用以观照世界和解剖自我的主要武器。
《不舍昼夜》中的王端午,似乎可以被解读为当代的吴刚、中国的西西弗。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他从故乡到异乡,从少年到青年再到中年,从独身一人到为人夫为人父,从想做一个不一样的自由的人到从心底里承认自己只是一个平庸的凡人,王端午在不同的身份中反复跳转,在无尽的漂泊、劳作、谎言、丧失、病痛、愧疚、绝望中,不断反躬自省,抖落尘埃,艰难跋涉,接近自我。尽管他最终发现世界是荒诞的、生活是残酷的,但最终他还是爱着这一切,不离不弃,不舍昼夜。这爱,稀薄而强大,隐蔽而闪耀,微弱而亘古。
文、图|记者 林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