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
时至今日,即便你身处再偏远的地市,对自己的信用也不太可能不珍视。不管是招人,还是做生意,抑或是相亲,我们很可能都会事先穷尽一切可以触达的手段,去排除信用低下的对象。不过,正因为信用极其重要,一些人也盯上了这块蛋糕,趁机而入,打着“信用修复”的旗号行骗,但值得庆幸的是,这门“生意”最近被权威部门证伪。国家发改委近日明确表示,信用修复是政府向企业提供的公共服务,不会以任何形式收取任何费用。也就是说,你之前为信用修复花掉的钱,都是着了骗子的道。信用能修复,那是你自己的信用有了实实在在的改观;如果尚不能修复,你花钱也不能加速这一进程。
信用修复制度的建立,旨在给予失信主体改过自新的机会,推动其主动履行法定义务、纠正失信行为。这不仅是对失信者的宽容和挽救,更是对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积极推动。在实际操作中,一些第三方机构利用企业和个人对信用修复的迫切需求,以有偿修复为名大肆敛财,让信用修复的公正性荡然无存。这些机构还往往利用虚构事实、伪造材料,甚至与失信者勾结,共同欺骗监管部门和社会公众。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政府和监管机构的公信力,也让信用修复的有效性失去了真实基础。
为此,国家发改委这次提出了“三个统一”的解决方案,即统一公示窗口、统一受理渠道、统一修复规则,旨在解决多头公示带来的信用修复难题,提高信用修复的效率和准确性。统一公示窗口意味着所有公共信用信息都将集中在“信用中国”网站进行公示,避免了企业和个人在多个平台之间来回奔波的麻烦。同时,这也便于监管部门对公示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和监督,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统一受理渠道则通过“前店后厂”模式,实现了信用修复申请的一次性提交和高效处理。企业和个人只需在“信用中国”网站提交申请,相关行业管理部门便会按照“谁认定、谁修复”的原则进行后续处理,大大提高了信用修复的效率。而统一修复规则则确保了信用修复的公正性和一致性。根据失信行为的严重程度,统一设置公示期限和修复条件,既体现了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又充分考虑了失信者的改过自新需求。
除了“三个统一”外,国家发改委还计划推动“信用中国”网站与行业信用信息公示平台的信息共享和结果互认。这一举措将实现企业一次修复、多系统自动共享,进一步提高信用修复的便捷性和效率。同时,这也有助于构建更加全面、准确的信用信息体系,为政府决策和社会监督提供有力支持。
当然,要解决信用修复领域的乱象问题,除了制度层面的完善外,还需要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国家发改委明确表示,将配合相关部门加强对第三方机构的监管,严厉打击信用修复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这不仅是对不法分子的威慑,也是对诚信建设的有力维护。通过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可以有效遏制有偿信用修复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保障信用修复制度的健康有序发展。
站在个人的角度看,信用修复最靠谱、最放心的办法就是自己的努力。最近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法院发出了江苏首张“个人破产”信用修复证明书,证明书发给了一位农贸市场摊主卫云培。2012年由于“发包”老板“失踪”,资金链断裂的卫云培欠下了30多万元的外债,2018年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七年后这样一份证明书,为他的信用和7年来的努力进行了背书,外界也由此得知他其实是一位诚信履约的债务人。这一事例也鼓舞了更多的卫云培有信心通过正确途径来修复自己的信用。
也就是说,清除相关失信记录,债务人完成债务清偿仍然是首选。而信用修复一旦完成,债务人可以重新参与到经济活动当中去,申请贷款、开展创业等等,这些都不会再受到影响。这就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同时也为未来的个人破产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实践经验。 □桂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