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网4月9日讯(记者 张奕 通讯员 王莉)4月8日,记者从烟台市教育局召开的烟台市学校体育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五一”之后,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推行“双大课间”制度,确保“每天1节体育课”,切实推进“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
海阳蓬莱先行实施
特色“双大课间”满足学生运动多样化
“小皮球,学校里,马兰开花二十一……”记者在海阳实验小学看到,低年级学生正在有节奏地跟着音乐跳皮筋,将传统跳皮筋升级为“皮筋韵律操”,使运动节奏与音乐韵律同步,在童谣伴跳中实现运动启蒙与感觉统合训练。

“学校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分析,按主题、分年级开展特色大课间体育活动。”海阳实验小学校长董明臣介绍说,通过上午、下午各30分钟的体育活动,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满足学生课间运动的多样化需求。

自2023年起,海阳市、蓬莱区先后实施“双大课间”制度,海阳市同时实施了“每天一节体育课”。“双大课间”都有哪些活动内容?效果如何?海阳市教育和体育局局长于晓鹏介绍,各个学校开展的体育活动既有跑操、啦啦操等传统活动形式,又融入了海阳大秧歌、螳螂拳等地方非遗项目,个别学校还引进了跆拳道、攀岩等新兴项目。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师生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观,学习效率有了明显提升,学生身上多了一份肌肉,老师脸上多了一份笑容,家长心中多了一份信任。”于晓鹏说。
“五一”之后
全市义务段学校落实“双大课间”
发布会上,烟台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市政府教育督导室总督学王先统强调,从制度上落实“双大课间”和“每天1节体育课”的刚性要求。今年3月,市教育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通知》,要求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从“五一”之后全面落实“双大课间”“每天1节体育课”,切实推进“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的有效落实。
加大力度推进学校体育改革,实施体育课、大课间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假期体育活动整体设计的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体系,提高“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一体化体育课程的实施质量,坚决杜绝不出汗、求表面、花架子等无实效的体育活动。重视幼儿体育推广,把总结出的经验做法推广至全市所有幼儿园,形成从学前教育到基础教育的学校体育贯通。
自2023年起,烟台在海阳市、蓬莱区先后实施“双大课间”制度,海阳市同时实施了“每天一节体育课”。从区市和学校的反馈、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来看,“双大课间”成效明显。通过对海阳、蓬莱成功经验的调研与论证,确定实施“双大课间”制度对于提升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也能够有效落实国家“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的政策要求。

加大督查力度
对挤占体育课“零容忍”
体育老师病了、体育老师有事请假……对于学生体育课是否会被挤占这些市民担忧的问题,市教育局体卫艺科科长田丹宁透露,每学期开学前,各学校要将课程总表报至区市教体局审核备案,同时向社会公布区市两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电话。对经查实存在挤占挪用、违规调课的学校,责令限期整改,进行通报批评,对学校及学校主要负责人作出相应处理。
“今年五一假期后,各学校要按照要求保证体育课、体育活动课和双大课间体育活动落实到位,要列入学校课程表和作息时间表。”田丹宁说,刚性管理制度实行以来,大部分学校能够按照规定开齐开足体育课程,下一步,我们将持续通过“四不两直”“调阅监控”等形式,对全市中小学体育课程开设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对经查实的违规行为,坚决处置,绝不姑息。
深化体教融合
构建全链条体育人才培养体系
今年,烟台市教育局持续深入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不断完善面向人人、全面普及的竞赛体系,开展好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性体育比赛,促进学校体育竞赛活动全员化、常态化、品牌化,避免“少数人跑,多数人看”,努力做到“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校校有特色”。在校园足球方面,提高普及推广水平,加强校园足球体系化建设,促进特色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做好人才贯通培养,发挥好体育专项特色学校的政策优势,规划好、布局好、管理好、发展好区域足球人才“一条龙”升学保障体系,为此,全市布局一批市级体育专项特色学校,构建“小初高一条龙”体育特长学生培养输送体系,为有天赋的体育特长学生提供良性发展渠道,最终把真正既有文化素养又具备体育专项技能的高水平体育人才培养输送到理想高校和专业运动队。
从“双大课间”制度的全面推行,到体育课程的刚性落实,再到学校体育竞赛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校园足球的深入发展,烟台市正以实际行动践行“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