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爱莲说》
作者:周敦颐,北宋理学家。
年代:北宋
内容: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将荷花比作君子,赞颂其高洁。他说,在众多的水陆草木之花中,荷花独树一帜。它生长在泥泞的淤泥中,却丝毫不被玷污,洁净如初。即使被清水洗涤,也不会变得妖艳。荷花的茎中通外直,既不杂乱也不分枝,它的香气越远越清,犹如君子的品质,虽处尘世,但清香四溢。荷花高洁而庄重,只可远观,不可轻慢。菊花是隐士的象征,牡丹则是富贵的代表,而荷花,便是那淡泊名利、高洁自好的君子。周敦颐希望人们都能像荷花一样,保持内心的洁净和高尚。
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作者:杨万里,南宋诗人。
年代:南宋
内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以六月西湖为背景,描绘了荷花的艳丽景色。诗中提到,毕竟是在六月的西湖,这里的风光与其他季节截然不同。那满湖的莲叶,仿佛与天空相接,无穷无尽,碧绿的颜色令人心旷神怡。阳光照耀下的荷花,更是别有一番风味,它们的颜色比任何时候都要鲜艳,映照在阳光下,犹如火一般炽热。这样的景色,令人陶醉,难以忘怀。
3、《采莲曲》
作者:王昌龄,唐代诗人。
年代:唐代
内容: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王昌龄的《采莲曲》中,以采莲女的形象,巧妙地描绘了荷花的美丽。诗中提到,采莲女的罗裙与荷叶的颜色融为一体,仿佛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芙蓉般的脸庞,与荷花相互映衬,更显得娇艳动人。她们在池中穿梭,与荷花融为一体,几乎分辨不出哪里是人,哪里是花。只有当她们的歌声传来时,才惊觉原来池中还有人在采莲。这样的场景,充满了诗意和美感,令人陶醉其中。
4、《荷花》
作者:李商隐,唐代诗人。
年代:唐代
内容:
都无色可并,不奈此香何。瑶席乘凉设,金羁落晚过。
回衾灯照夜无言,环江影绘天云。人情纵似长青树,纵一年年。又得回、几团圆。欲问西山题字壁,寻不到、旧亭前。
李商隐的《荷花》中,荷花的美被赋予了人性的情感。诗中说,荷花的美是如此的独特,没有任何色彩可以与之媲美,它的香气更是让人无法抗拒。在瑶席上乘凉,傍晚时分,金色的羁绊(可能是指日落的余晖)从荷花上轻轻掠过。当夜幕降临,灯光下的荷花静静地躺在衾枕上,无声无息。它的影子映照在环江之上,与天空的云彩相互辉映,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诗人感慨,即使人的情感如同那长青树一般恒久不变,每年也只能在有限的时光里欣赏到荷花的美丽。他想要在西山题字壁上,记录下这份对荷花的热爱,但寻找不到旧亭前的路。这份对荷花的思念和眷恋,让人感受到诗人深深的情感。
5、《古风(其二十六)》
作者:李白,唐代诗人。
年代:唐代
内容: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粉绝世,馨香谁为传?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散文描绘:
李白的《古风(其二十六)》中,荷花被赋予了生命的活力和独特的魅力。诗中说,荷花生长在幽静的泉水之中,朝阳的照耀使它显得格外鲜艳。秋天的花朵在绿水的映衬下更加美丽,茂密的荷叶上笼罩着青色的烟雾。荷花的美丽和芬芳无人能及,但它的馨香却无人能够传递。诗人坐在一旁,看着飞霜渐渐覆盖了荷花,凋零的红芳在岁月中消逝。荷花的根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它希望能够依托在华美的池塘边。这份对荷花的怜惜和期许,让人感受到诗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美好的追求。
6、《荷花》
作者:苏轼,宋代文学家。
年代:北宋
内容:
贪看翠盖拥红妆,不觉湖边一夜霜。
卷却天机云锦段,从教匹练写秋光。
苏轼的《荷花》中,荷花的美被赋予了丰富的想象和象征意义。诗中描述,诗人沉迷于荷叶的翠绿与荷花的娇艳之中,恍然不觉湖边已经降下了一夜的霜寒。荷叶与荷花在霜的点缀下,宛如天机织就的锦绣被卷了起来,露出了秋天的清澈与宁静。诗人用“匹练”来形容湖面,将湖面的宁静与秋光的绚烂融为一体。这样的荷花,既是秋光的写照,也是诗人内心世界的映射,充满了深沉与宁静的美感。
7、《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一》
作者:杜牧,唐代诗人。
年代:唐代
内容: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杜牧的《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一》中,荷花被赋予了人的情感,成为诗人情感的寄托。诗中描述,夕阳西下,两竿斜斜地挂在溪桥之上,半缕轻烟在柳影中缭绕。满池的绿荷相依相偎,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离愁别恨。当西风拂过,它们一齐回首,仿佛在告别过去,迎接未来。这样的荷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象,而是诗人情感的载体,充满了人生的感慨和哲理。
8、《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作者:苏轼,宋代文学家。
年代:北宋
内容: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荷花与湖光山色共同构成了一幅醉人的画卷。诗中描述,乌云翻滚如墨,却未能完全遮住远处的山峦。白色的雨点如跳跃的珍珠,纷纷乱乱地落入船中。突然,一阵狂风卷地而来,将乌云吹散,露出了清澈的天空。望湖楼下的水面,平静如镜,仿佛与天空连成一片。在这样的背景下,荷花亭亭玉立,与湖光山色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美丽而宁静的画面。
9、《浣溪沙·荷花》
作者:张元干,宋代词人。
年代:南宋
内容:
水亭凝望久,期不至、拟还差。隔翠幌银屏,新眉初画,半面犹遮。
须臾淡烟薄霭,被西风扫尽不留些。失了白衣苍狗,夺回雪兔金蟆。
乘云径到玉皇家。人世鼓三挝。试自判此生,更看几度,小住为佳。
何须如钩似玦,便相将、只有半菱花。莫遣素娥知道,和他发也苍华。
张元干的《浣溪沙·荷花》中,荷花成为了词人情感与哲理思考的媒介。词人长时间地凝望着水亭中的荷花,期待着某人的到来,但始终未能如愿。荷花的美丽与娇嫩,让词人想起了新画的眉黛和半遮面的娇羞。然而,随着西风的吹拂,淡烟薄霭被一扫而空,露出了荷花的真实面目。这不禁让词人感慨,生命中的种种变迁和失去,都是无法避免的。但是,在这变幻无常的世界中,荷花依然保持着它的美丽和纯洁,成为了词人心中永恒的象征。
10、《小池》
作者:杨万里,宋代诗人。
年代:南宋
内容: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的《小池》中,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小池塘中的荷花景象。泉水潺潺,树影婆娑,阳光柔和地洒在水面上,形成一幅静谧而美丽的画面。小荷刚刚露出尖尖的角,一只蜻蜓已经轻盈地立在其上,生动而富有情趣。这首诗充满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赞美,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