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首,《贺新郎·酬辛幼安再用韵见寄》:离乱从头说。爱吾民、金缯不爱,蔓藤累葛。壮气尽消人脆好,冠盖阴山观雪。亏杀我、一星星发。涕出女吴成倒转,问鲁为齐弱何年月。丘也幸,由之瑟。
斩新换出旗麾别。把当时、一椿大义,拆开收合。据地一呼吾往矣,万里摇肢动骨。这话霸、又成痴绝。天地洪炉谁扇鞲,算于中、安得长坚铁。淝水破,关东裂。
词的作者是南宋的陈亮。陈亮和辛弃疾一样,都是豪放派的著名词人。而且两人都有恢复中原的强烈念头,观点类似,惺惺相惜,在投降派的氛围里毅然举起了立志恢复的大旗。
这首词就是陈亮写给辛弃疾的。
上片回顾宋朝的屈辱历史,痛斥南宋朝廷媚敌求和,使得国事衰微,国力积弱,恢复中原之事遥遥无期。
下片则希望辛弃疾这样的人能够振臂高呼,扛起大旗,打败强敌。
同时,下片也表达了陈亮对英雄业绩的向往,表达了相信胜利会到来的美好愿望,表达了陈亮与辛弃疾两人共同的心声。
这首词的最大特点,那就是大量运用典故,通过历史的沉淀与沧桑,增强了文字的表达力度和感染力。
涕出女吴成倒转,用《孟子》的典故:“齐景公……涕出而女于吴。”
春秋时期,吴国变得强大,齐国身为大国,害怕吴国来犯,只好流着眼泪把女儿嫁过去。
陈亮用这个典故,用来比喻南宋和金的“颠倒关系”。
南宋身为“天朝上邦”,居然对金称臣求和,真是关系颠倒成倒转了。
问鲁为齐弱何年月,典出《左传》:“鲁为齐弱久矣。”这里代指南宋的积贫积弱。
丘也幸,典出《论语》:“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孔子庆幸自己有错误,别人能够发现。
由之瑟,同样出自《论语》:“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子路性情刚勇,弹瑟有杀伐之音,过于刚猛,不够平和。孔子批评他说:为什么在我这里来弹呢?
这里陈亮反其意而用之,借以嘲讽南宋朝廷。南宋过于软弱,失去了王朝应有的骨气,就好像子路不弹刚猛之音那样,应该可以让孔子“庆幸”了。
天地洪炉谁扇鞲,典出《庄子》:“以天地为炉,以造化为大冶。”
淝水破,关东裂,淝水之战中前秦苻坚大败而归,随后内乱爆发,关东四分五裂。这里用这个典故类比南宋的奋发有为,让金兵如前秦般后悔莫及。
通过这些典故,我们可以发现陈亮写词,有点类似写文章,不管是历史的典故,还是四书五经的典故,又或者是《庄子》这样的杂学典故,信手拈来,随意写成,真是挥洒自如。
这也难怪一些婉约词作者批评豪放词不像词了,批评豪放词的语句不够流转自然,毕竟婉约词是没法承载这么多的经史文字的。
这首词的确豪情万丈,如“据地一呼吾往矣,万里摇肢动骨”、“ 天地洪炉谁扇鞲,算于中、安得长坚铁”,口气巨大,想象力突破天际,气吞万里如虎,令人顿感精神振奋,拍案叫绝。
当然,这首词在豪放之余,也颇有技巧。
比如“爱吾民、金缯不爱”这一句,极具讽刺之能事。
南宋朝廷屈辱求和,用岁币来换取苟安,在陈亮笔下却变成了朝廷是为了爱护百姓而不惜钱财,真是妙人妙语,豪放之中带有含蓄机智,妙不可言。
第2首,《水龙吟·酹辛稼轩墓,在分水领下》:岭头一片青山,可能埋得凌云气?遐方异域,当年滴尽,英雄清泪。星斗撑肠,云烟盈纸,纵横游戏。漫人间留得,阳春白雪,千载下,无人继。
不见戟门华第,见萧萧,竹枯松悴。问谁料理,带湖烟景,瓢泉风味。万里中原,不堪回首,人生如寄。且临风高唱,逍遥旧曲,为先生酹。
这首词的作者是元代的张野夫(也有说是张野)。词的内容则是写词人对辛弃疾坟墓的祭奠。
辛弃疾纵横一生,虽然无法实现河山恢复的愿望,却因为豪放词而千古留名。
词人来到辛弃疾坟墓之前,感慨万千。“可能埋得凌云气”,凌云气三字,正是对辛弃疾的最佳概括。
遐方异域,指辛弃疾从金占区回到南宋的传奇经历,即辛弃疾词所说的“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英雄清泪,指辛弃疾“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星斗撑肠,指辛弃疾胸怀星斗,有才又有志向。云烟盈纸,指辛弃疾运笔自如,才华盖世。
阳春白雪,指辛弃疾的词作高雅,后人难以匹敌。
戟门华第,指辛弃疾当年府邸的气派。很多人都知道辛弃疾怀才不遇,却不知道辛弃疾也当了知州和安抚使等职,好歹是地方上的一把手,生活上还是很气派的。
带湖烟景,瓢泉风味,带湖在江西,是辛弃疾隐居之地。瓢泉,是辛弃疾命名的泉水。这些都是辛弃疾的风流遗迹。
这首词概括了辛弃疾的一生经历,对辛弃疾的英雄壮志和过人才能表达了无限敬佩之意,对辛弃疾壮志难酬、被迫闲居的遭遇表达了同情之意。
整首词感情强烈,情真意切,文笔纵横,气势过人,豪情万丈,令人拍案叫绝。